1.2 因特网概述
# 1.2 因特网概述
- 网络、互连网(互联网)和因特网
-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 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
- 因特网的组成
我们首先介绍网络、互联网(互连网)因特网的基本概念,
- 网络(Network)是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的。例如下图所示,笔记本电脑是一个结点,台式电脑是一个结点,网络打印机是一个结点,而将他们互联起来的交换机也是一个结点。当然了,结点之间的互联还需要使用链路,可以是有线链路,也可以是无线链路。在本例中4个结点和三段电路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网络
- 多个网络还可以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网络,即互联网(或互连网)。因此,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s)"。
- 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使用的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它的用户数以亿计,互联的网络数以百万计。在我们今后的课程中,因特网常常用一朵云,表示连接在因特网上的计算机称为主机,而因特网内部的细节,也就是路由器是怎样把许多网络连接起来的,往往省略不用给出。
这里我们需要区分一下这两个英文单词的含义,
以小写字母i开头的英文单词,internet是一个通用名词,翻译为互联网,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联而成的网络,在这些网络之间的通信协议可以是任意的
以大写字母I来开头的英文单词,Internet则是一个专用名词,翻译为因特网,它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互联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络,它采用TCP/IP协议族作为通信的规则,其前身是美国的ARPANET
# 互联网历史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因特网的基础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
第一阶段,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1969年美国国防部创建了第一个分组交换网ARPANET。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已认识到不可能仅使用一个单独的网络来满足所有的通信问题,这就导致了后来互联网的出现,这样的互联网就要成为了现在的因特网的雏形。1983年tcpip协议成为ARPANET上的标准协议,使得所有使用tcpip协议的计算机都能利用互联网相互通信,因而人们就把1983年作为因特网的诞生时间。
第二阶段逐步建成三级结构的因特网。从1985年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就围绕6个大型计算机中心建设计算机网络,也就是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它是一个三级结构的网络,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企业网)。该网络覆盖了全美国主要的大学和研究所,并且成为因特网中的主要组成部分。1990年美国国防部创建的ARPANET任务完成正式关闭。1991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美国的其他政府机构开始认识到,因特网必将扩大其使用范围,不应仅限于大学和研究机构,于是美国政府决定将因特网的主干网转交给私人公司来运营,并开始对接入因特网的单位收费。
第三阶段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从1993年开始,由美国政府资助的NSFNET逐渐被若干个商用的因特网主干网取代,而政府机构不再负责因特网的运营,而是让各种因特网服务提供者ISP来运营。1994年由欧洲原子核研究组织开发的万维网,也就是WWW技术在因特网上被广泛使用,大大方便了广大非网络专业人员对网络的使用,促使因特网迅猛发展。1995年NSFNET停止运作,因特网彻底商业化。
下面我们来解释一下因特网服务提供者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想想看普通用户是如何接入到因特网的呢?实际上是通过ISP接入因特网的。ISP可以从因特网管理机构申请到成块的IP地址,同时拥有通信线路以及路由器等联网设备。任何机构和个人只要向ISP交纳规定的费用,就可以从ISP得到所需要的IP地址,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因特网上的主机都必须有IP地址才能进行通信,这样就可以通过该ISP接入到因特网。
我国主要的ISP是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这三大电信运营商。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年2月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他们的国际出口带宽分别是中国电信4.5tbps中国联通2.2tbps中国移动2tbps。不知道您家的因特网接入使用的是哪个ISP,带宽是多少,稳定性如何,价格又是多少
根据提供服务的覆盖面积大小及所拥有的IP地址块数量不同,ISP也分成不同的层次。下面给出基于ISP的三层结构因特网示意图,最高级别的第一层ISP的服务面积最大,第一层ISP通常也被称为因特网主干网,一般都能够覆盖国际性区域范围,并拥有高速链路和交换设备。第一层ISP之间直接互联,
第二层ISP和一些大公司都是第一层ISP的用户,通常具有区域性或国家性覆盖规模,与少数低层ISP相连接。
第三层ISP又称为本地ISP,他们是第二层ISP的用户,且只拥有本地范围的网络,一般的校园网或企业网以及住宅用户和无线移动用户,都是第三层ISP的用户。
从该图可以看出,因特网逐渐演变成基于ISP的多层次结构网络,但今天的因特网由于规模太大,已经很难对整个网络的结构给出细致的描述,但下面这种情况是经常遇到的,就是相隔较远的两台主机间的通信,可能需要经过多个ISP,顺便提一下,一旦某个用户能够接入到因特网,那么它也可以成为一个ISP(例如开个热点)。所需要做的就是购买一些如调制解调器或路由器这样的设备,让其他用户能够和他相连。因此该图所示的仅仅是个示意图,一个ISP可以很方便的在因特网拓扑上添加新的层次和分支。
# 标准化与RFC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对因特网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特网在制定其标准上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面向公众。因特网所有的RFC技术文档,都可以从因特网上免费下载,任何人都可以随时用电子邮件发表对某个文档的意见或建议。因特网协会ISOC是一个国际性组织,他负责对因特网进行全面管理,以及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其发展和使用。
ISOC下设的因特网体系结构委员会IAB,负责管理因特网有关协议的开发,
IAB下的因特网工程部IETF,负责研究中短期工程问题,主要针对协议的开发和标准化,
IAB下的因特网研究部IRTF从事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一些需要长期考虑的问题。
制定因特网的正式标准,要经过以下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因特网草案阶段,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文档,
第二个阶段是建议标准,从该阶段开始成为RFC文档。
第3个阶段是草案标准,
第4个阶段是因特网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RFC文档都是因特网标准,只有一小部分RFC文档,最后才能变成因特网标准。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因特网的组成,因特网的拓扑结构虽然非常复杂,并且在地理上覆盖了全球,但从功能上看,可以划分为以下两部分,一个是边缘部分,另一个是核心部分,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边缘部分中的主机可以是台式电脑或大型服务器,也可以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还可以是智能手机、智能手表以及物联网智能硬件,例如空气质量监测仪、智能摄像头等。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也就是提供连通性和交换。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它是一种专用计算机,但我们不称它为主机,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我们将在下节课详细介绍,
本节课到这里就结束了。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介绍了以下4个内容,
第一,网络互联网因特网的基本概念。
第二,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三,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
第四,因特网的组成。
希望大家对第一和第四这两部分内容做到理解,对第二和第三部分的内容了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