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1开始 从01开始
首页
  • 计算机科学导论
  • 数字电路
  • 计算机组成原理
  • 操作系统
  • Linux
  • Docker
  • 计算机网络
  • 计算机常识
  • Git
  • JavaSE
  • Java高级
  • JavaEE

    • Ant
    • Maven
    • Log4j
    • Junit
    • JDBC
    • XML-JSON
  • JavaWeb

    • 服务器软件
    • Servlet
  • Spring
  • 主流框架

    • Redis
    • Mybatis
    • Lucene
    • Elasticsearch
    • RabbitMQ
    • MyCat
    • Lombok
  • SpringMVC
  • SpringBoot
  • 学习网课的心得
  • 输入法
  • 节假日TodoList
  • 其他
  • 英语的文化
  • 关于本站
  • 网站日记
  • 友人帐
  • 如何搭建一个博客
GitHub (opens new window)

peterjxl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首页
  • 计算机科学导论
  • 数字电路
  • 计算机组成原理
  • 操作系统
  • Linux
  • Docker
  • 计算机网络
  • 计算机常识
  • Git
  • JavaSE
  • Java高级
  • JavaEE

    • Ant
    • Maven
    • Log4j
    • Junit
    • JDBC
    • XML-JSON
  • JavaWeb

    • 服务器软件
    • Servlet
  • Spring
  • 主流框架

    • Redis
    • Mybatis
    • Lucene
    • Elasticsearch
    • RabbitMQ
    • MyCat
    • Lombok
  • SpringMVC
  • SpringBoot
  • 学习网课的心得
  • 输入法
  • 节假日TodoList
  • 其他
  • 英语的文化
  • 关于本站
  • 网站日记
  • 友人帐
  • 如何搭建一个博客
GitHub (opens new window)
  • 计算机历史

  • 数字电路

  • 计算机组成原理

  • 汇编语言

  • C语言

  • 数据结构

  • 操作系统

  • Linux

  • 计算机网络

    • 计算机网络微课堂-B站教书匠

      • 《计算机网络微课堂》课堂介绍
      • 第一章 因特网概述
      • 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
      • 1.2 因特网概述
      • 1.3 三种交换方式
      • 1.4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
      • 1.5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 1.6计算机体系结构
      • 第二章 物理层
      • 2.1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 2.2 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
      • 2.3 传输方式
      • 2.4 编码与调制
      • 2.5 信道的极限容量
      •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 3.1 概述
      • 3.2 封装成帧
      • 3.3 差错检测
      • 3.4 可靠传输
      • 3.5 点对点协议PPP
      • 3.6 媒体接入控制的基本概念
      • 3.7 ARP协议
      • 3.8 集线器与交换机的区别
      • 3.9 以太网交换机自学习和转发帧的流程
      • 3.10 以太网交换机的生成树协议STP
      • 3.11 虚拟局域网VLAN
      • 第四章 网络层
      • 4.1 网络层概述
      • 4.2 网络层提供的两种服务
      • 4.3 IPv4地址
      • 4.4 IP数据报的发送和转发过程
      • 4.5 静态路由配置及其可能产生的路由环路问题
      • 4.6 路由选择
      • 4.7 IPv4数据报的首部格式
      • 4.8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 4.9 虚拟专用网VPN与网络地址转换NAT
      • 第五章 传输层
      • 5.1 运输层概述
      • 5.2 运输层端口号、复用与分用的概念
      • 5.3 UDP和TCP的对比
      • 5.4 TCP的流量控制
      • 5.5 TCP的拥塞控制
      • 5.6 TCP超时重传时间的选择
      • 5.7 TCP可靠传输的实现
      • 5.8 TCP的运输连接管理
      • 5.9 TCP报文段的首部格式
      • 第六章 应用层
      • 6.1 应用层概述
      • 6.2 客户—服务器方式和对等方式
      • 6.3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 6.4 域名系统DNS
        • 6.4 域名系统DNS
      • 6.5 文件传送协议FTP
      • 6.6 电子邮件
      • 6.7 万维网WWW
    • 计算机网络微课堂-实验手册

  • Git

  • 数据库

  • 计算机小知识

  • 编译原理

  • 名人堂

  • 计算机基础
  • 计算机网络
  • 计算机网络微课堂-B站教书匠
2023-11-16
目录

6.4 域名系统DNS

# 6.4 域名系统DNS

本节课我们介绍域名系统DNS,我们首先来举例说明域名系统的作用。如图所示因特网中的某台主机要访问某台WEB服务器,我们只需在用户主机中运行某个浏览器软件,在其地址栏中输入要访问的WEB服务器的域名,并按下回车键即可访问到外部服务器所提供的内容,这是大家最常用的一种网络应用。

接下来我们在用户主机中使用ping命令来测试一下用户主机与外部服务器的连通性。可以看到我们拼的是WEB服务器的域名,但Ping命令实际上拼的是WEB服务器的IP地址,这与我们之前课程中所介绍的TCP/IP体系,采用IP地址进行选址的知识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即使不使用域名,也可以通过IP地址来寻址目的主机,但域名与IP地址相比便于人们记忆。因此对于大多数网络应用,我们一般使用域名来访问目的主机,而不是直接使用IP地址来访问。

对于本例简单来说,当我们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某个WEB服务器的域名时,用户主机会首先在自己的DNS高速缓存中查找该域名所对应的IP地址,如果没有找到,则会向网络中的某台DNS服务器查询,DNS服务器中有域名和IP地址映射关系的数据库。当DNS服务器收到DNS查询报文号,在其数据库中进行查询,之后将查询结果发送给用户主机。

现在用户主机中的浏览器可以通过外部服务器的IP地址对其进行访问了。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因特网是否可以只使用一台DNS服务器,尽管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实践中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因为因特网的规模很大,这样的域名服务器肯定会因为超负荷而无法正常工作,而且一旦域名服务器出现故障,整个因特网就会瘫痪。

早在1983年,因特网就开始采用层次结构的命名树,作为主机的名字,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域名,并使用分布式的域名系统。域名系统使大多数域名都在本地解析,仅少量解析需要在因特网上通信,因此系统效率很高。由于域名系统是分布式系统,即使单个域名服务器出现了故障,也不会妨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因特网域名系统所采用的层次树状结构的域名结构,域名的结构由若干个分量组成,各分量之间用点隔开,分别代表不同级别的域名。如图所示,每一级的域名都由英文字母和数字组成,不超过63个字符,不区分大小写字母,级别最低的域名写在最左边,而级别最高的顶级域名写在最右边,完整的域名不超过255个字符,域名系统既不规定一个域名需要包含多少个下级域名,也不规定每一级的域名代表什么意思,各级域名尤其上一级的域名管理机构管理,而最高的顶级域名则由因特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进行管理。

这是我校网络信息中心的域名,https://nic.hnust.edu.cn/
CN是顶级域名,表示中国,EDU是在其下注册的二级域名,表示教育机构,HNUST是在EDU下注册的三级域名,表示湖南科技大学,NSC是由我校自行管理的4级域名,表示网络信息中心

‍


顶级域名(Top Level Domain)分为以下3类,

  • 一类是国家顶级域名nTLD,采用ISO 3166的规定,如CN表示中国,US表示美国,UK表示英国,
  • 另一类是通用顶级域名gLTD,最常见的通用顶级域名有7个,即COM表示公司企业,NET表示网络服务机构,ORG表示非营利性组织,INT表示国际组织,EDU表示美国教育机构,GOV表示美国政府部门 MIL表示美国军事部门
  • 还有一类是要反向域用于反向域名解析arpa,即IP地址反向解析为域名,

‍

  • 在国家顶级域名下注册的二级域名均由该国自行确定。例如顶级域名为JP的日本,将企业教育和企业机构的二级域名定为AC和CO,而不用EDU和Com。

  • 我国则将二级域名划分为以下两类,
    一类是类别域名,共7个。AC表示科研机构,COM表示工商金融等企业,EDU表示教育机构,GOV表示政府部门 NET表示提供网络服务的机构,MIL表示军事机构,ORG表示非营利性组织,

    另一类是行政区域名,共34个,适用于我国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例如BJ为北京市,SH为上海市,JS为江苏省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名称相同的域名且等级未必相同。例如 COM是通用顶级域名,但我国顶级域名CN下,也有一个名称为COM的二级域名。


‍


接下来我们举例说明因特网的域名空间,它实际上是一颗倒着生长的树,在最上面的是根,但没有对应的域名,根下面一级的节点就是顶级域名,顶级域名可往下划分出二级域名,例如这是表示公司企业的顶级域名com下面划分有CCTV、IBM、TI等二级域名,分别表示中央电视台、IBM公司、TI公司,
这是表示中国的顶级域名CN下面划分的二级域名。图中所示的域名分别表示上海、北京教育机构政府部门的。二级域名再往下划分就是三级域名。例如这是表示中央电视台的二级域名CCTV下划分的三级域名MAIL表示邮件系统,这是表示我国教育机构的二级域名EDU下划分的三级域名。图中所示的域名分别表示清华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

三级域名再往下划分,就是4级域名,例如这是表示湖南科技大学的3级域名,HNUST下划分的一些4级域名,分别表示湖南科技大学的网络信息中心、图书馆、邮件系统、教务处,上述这种按等级管理的命名方法,便于维护域名的唯一性,并且也容易设计出一种高效的域名查询机制。需要注意的是域名只是个逻辑概念,并不代表计算机所在的物理地点,


域名和IP地址的映射关系,必须保存在域名服务器中,供所有其他应用查询显然不能将所有信息都储存在一台域名服务器中,DNS使用分布在各地的域名服务器,来实现域名到IP地址的转换。域名服务器可以划分为以下4种不同类型,
一类是根域名服务器跟域名服务器是最高层次的域名服务器,每个根域名服务器都知道所有的顶级域名服务器的域名及其IP地址,因特网上共有13个不同IP地址的根域名服务器,尽管我们将这13个根域名服务器中的每一个都视为单个的服务器,但每台服务器实际上是由许多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构成的服务器群集。
当本地域名服务器向根域名服务器发出查询请求时,路由器就把查询请求报文转发到离这个DNS客户最近的一个根域名服务器,这就要加快了DNS的查询过程,同时也更合理的利用了因特网的资源
根域名服务器,通常并不直接对域名进行解析,而是返回该域名所属顶级域名的顶级域名服务器的IP地址。

另一类是顶级域名服务器,这些域名服务器负责管理,在该顶级域名服务器注册的所有二级域名,当收到DNS查询请求时,就给出相应的回答,可能是最后的结果,也可能是下一级权限域名服务器的IP地址。

还有一类是权限域名服务器,这些域名服务器负责管理某个区的域名,每一个主机的域名都必须在某个权限域名服务器处注册登记,因此权限域名服务器知道其管辖的域名与IP地址的映射关系。另外权限域名服务器还知道其下级域名服务器的地址,

最后一类是本地域名服务器,本地域名服务器不属于上述的域名服务器的等级结构,当一个主机发出DNS请求报文时,这个报文就首先被送往该主机的本地域名服务器,本地域名服务器起着代理的作用,会将该报文转发到上述的域名服务器的等级结构中。每一个因特网服务提供者,一个大学,甚至一个大学里面的学院,都可以拥有一个本地域名服务器,他有时也称为默认域名服务器,本地域名服务器离用户较近,一般不会超过几个路由器的距离,也有可能就在同一个局域网中,本地域名服务器的IP地址需要直接配置在需要域名解析的主机中。

‍


接下来我们介绍域名解析的过程包含以下两种查询方式,一种是递归查询,另一种是迭代查询。

首先来看递归查询。假设图中的主机,想知道域名Y.ABC.COM的IP地址,主机首先向其本地域名服务器进行递归查询,

本地域名服务器收到递归查询的委托后,也采用递归查询的方式,向某个根域名服务器查询,根域名服务器收到递归查询的委托后,也采用定规查询的方式,向某个顶级域名服务器查询,顶级域名服务器收到递归查询的委托后,也采用递归查询的方式,向某个权限域名服务器查询,当查询到域名所对应的IP地址后,查询结果会在之前受委托的各域名服务器之间传递,最终传回给用户主机。

再来看迭代查询,主机首先向其本地域名服务器进行递归查询,本地域名服务器采用迭代查询,他先向某个根域名服务器查询,根域名服务器、告诉本地域名服务器,下一次应查询的顶级域名服务器的IP地址,本地域名服务器向顶级域名服务器进行迭代查询,顶级域名服务器告诉本地域名服务器,下一次应查询的权限域名服务器的IP地址,本地域名服务器向权限域名服务器进行迭代查询,权限域名服务器告诉本地域名服务器所查询的域名的IP地址,本地域名服务器,最后把查询结果告诉主机,

由于递归查询,对于被查询的域名服务器负担太大,通常采用以下模式,从请求主机到本地域名服务器的查询,采用递归查询方式,而其余的查询是迭代查询方式,

‍


为了提高DNS的查询效率,并减轻根域名服务器的负担,和减少因特网上的DNS查询报文数量,在域名服务器中广泛的使用了高速缓存,高速缓存用来存放最近查询过的域名,以及从何处获得域名映射信息的记录,如图所示,如果不久前已经有用户查询过域名为y.ABC.COM的IP地址,则本地域名服务器的高速缓存中,应该存有该域名对应的IP地址。当主机向本地域名服务器递归查询该域名时,本地域名服务器就没有必要再向某个根域名服务器进行迭代查询了,而是直接把高速缓存中存放的上次查询结果,即该域名的IP地址告诉用户主机。

‍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域名到IP地址的映射关系并不是永久不变,为保持高速缓存中的内容正确,域名服务器因为每项内容设置计时器,并删除超过合理时间的项,例如每个项目只存放两天。
不但在本地域名服务器中需要高速缓存,在用户主机中也很需要,许多用户主机在启动时,从本地域名服务器下载域名和IP地址的全部数据库,维护存放自己最近使用的域名的高速缓存,并且只在从缓存中找不到域名时才向域名服务器查询。

同理,主机也需要保持高速缓存中内容的正确性。

‍

‍


最后我们来做两个相关的练习题,这是计算机专业考研全国统考计算机网络部分2010年的题40,答案是选项A

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本题考察的内容,就是我们刚刚才介绍过的,采用递归查询方式进行域名解析的过程,这是主机给其本地域名服务器发送的一条DNS查询。由于题目给定本地域名服务器无缓存,因此本地域名服务器收到主机的委托查询后,会向某个根域名服务器发送一条DNS查询。

‍

‍

再来看2016年的题40,答案是选项C。若主机H4的DNS高速缓存中,有该域名的DNS信息时,不需要查询任何域名服务器,这样H4无需向图中的默认域名服务器发出DNS查询,该域名服务器也无需发出DNS查询,题目给定采用迭代查询方式进行域名解析,在最坏的情况下,需要途中的本地域名服务器依次向以下域名服务器发出共4次DNS查询:根域名服务器,顶级域名服务器.COM,权限域名服务器XYZ.COM,权限域名服务器ABC.XYZ.COM。

‍

‍

本节课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将本节课的内容小结如下,需要注意的是DNS报文,是由运输层的UDP协议进行封装,运输层端口号为53,至于DNS报文的格式就不再赘述了。另外 DNS污染等安全问题也超出了本系列课程的教学大纲,有兴趣的同学可自行查阅相关资料。

‍

在GitHub上编辑此页 (opens new window)
上次更新: 2023/12/6 14:23:41
6.3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6.5 文件传送协议FTP

← 6.3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6.5 文件传送协议FTP→

Theme by Vdoing | Copyright © 2022-2023 粤ICP备202206762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1302003646号
  • 跟随系统
  • 浅色模式
  • 深色模式
  • 阅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