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嚣中,照见你我:一个乡镇的政治与人情浮世绘
# 在喧嚣中,照见你我:一个乡镇的政治与人情浮世绘
之前年终总结 (opens new window)时说过,今年要多读点书,而《小镇喧嚣》经常能在网上看到不少人推荐,因此读了一下。
《小镇喧嚣》是社会学的一份非常详细和生动的记录。
作者吴毅,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是政治社会学、历史社会学。他下到乡镇,近距离地和基层干部接触,以 “讲故事” 的方式展现了乡镇的政治运作、村民的生存状态,以及政府与农民之间复杂的权力博弈与利益互动。
# 前言
作者在华中地区的一个小乡镇,进行了一年半的乡村调查研究。
问题来了,为什么乡镇干部会配合他呢?因为一个电话:
说句实话,一直到我在小镇的调研全部结束,除了当初为接洽调研而与大江区党委书记谢世德有过唯一的一次电话联系,让我记住了他那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之外,我在小镇的日子里自始至终都未曾与这位大江区的头号父母官见过面。
尽管这样,我却时时处处感受到他的存在,因为正是凭借着谢书记的名头,我得以顺利地在小镇住下来,并做了一年半的乡镇调查。
谢是我一位朋友以前的同事,现在,他们各自任职于 H 市的一个区,是那种说话做事算得了数的人。有了这一层关系,朋友的一个电话,然后再经由这位书记的一个招呼,我要选择—个乡镇做调研的事情就敲定了。
这或许本身就是乡镇政治的一大特色,可能也是中国特色。
为了保护隐私,书中的地名和人名都进行了处理,但其实通过书中的细节,还是能推断出在哪的: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镇(后来改为街道)。
# 迎检,迎检
书的第一章就是 “迎检,迎检”。乡镇政府每年都要应对上级的各种检查,包括计划生育、税费改革、农民负担等,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准备报表数据,甚至不得不伪造数据,被称为 “数字化游戏”。
检查和迎检是检查者与被检查者心照不宣的表演,又是推进和督促工作的重要手段。而 “一票否决” 事项越来越多,乡镇政府不得不去适应各种自上而下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形成了一种 “应酬政治”。
乡镇政府迎检时往往采用全体动员的方式,按照上级的要求再去生产表格和数据。如果上级需要到实地检查,乡镇政府则会组织工作人员和村民开展一轮又一轮的 “预演” 和 “排练”,确保万无一失。
以下是部分原文:
老罗用了整整一个晚上来向我讲述他所理解的关于检査和迎检的奥秘。
“这次检査是市政府的考核,由于涉及到一票否决,区、镇两级不敢怠慢,如果评比的分数低,进了‘笼子’,不仅要挨批评,不能评先评优,还要继续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大大小小每一次检查都逃不过,直到出‘笼子’为止。这就逼得你不得不重视,‘上菜’也可以这样去理解,就是为了确保高分过关。现在已经是这个风气了,哪行哪业不是这样?所以,你不上,别人上,或者你比别人上的少,都说不清楚会有什么结果,只要你想到别人可能会这样做,评比的压力也就逼得你不得不也这样做,而且这还是有行情的,马虎不得,大的形势逼着你不能不跟风。我们的书记、镇长都还年轻,还有向上走的机会,他们能怠慢吗?”
......
“你说这个检查是真的,它也蛮真,是假的,也蛮假,就看你怎么看了。说是真的,是因为即使被检查者有些弄虚作假之处,但在大原则上还是没有犯规,基本的硬指标肯定能够确保,而且,通过这样反复的检查,形成一种持久的压力,也的确能够促进工作。如果没有检查督促形成的压力,依中国人的品行,还真难保证能够做好工作。这些年的轻松,其实也正是得益于前些年的髙压。所以,上面就是知道你在小节上有些虚,他也相信检査对于督促工作是很重要的。”
......
“但为什么又说有假呢?就是说在技术细节上,有的东西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精确的。现在的人口流动很快,有的指标,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一些指标,实际上是不好统计的。上面也不可能不知道许多数字有水分,但他仍然鼓励你通过这种作假去得高分。人都有虚荣心,你受到鼓励,得了髙分,下一次就没有台阶下了,就要继续重视,继续追求完美,这样,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上面说我们‘有完美意识’,其实他这种检査机制本身就鼓励你去追求完美,去创造完美,他就是知道你在作秀,但戏做得真了,也就达到了目的,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你去认真对待,不得马虎。所以,检査本身就是推进和督促工作的一种手段。不检査,有的事情就落不到实处,不仅计划生育工作是如此,其他工作也都是如此,什么是国情?这就是国情。
看完这章,突然有点理解了为什么常有人说:“层层加码”,“形式主义是应对官僚主义的利器”,“减负减负,越减越负”......
# 要钱是孙子,无钱是羔羊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以前是有农业税的。种田纳粮,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
即使是解放后,也还是要交农业税(当时的说法是交公粮)。
如果有农民不交,那就强制收取,形象的说法就是“牵猪子,撮谷子,扒房子”,或者按照乡村干部自己的说法就是“干部进了屋,数字一公布,大人吓得筛,小伢吓得哭,有钱就把钱,无钱就撮谷”。
税收应具有强制性、稳定性和固定性。
因为征税,也引发了不少矛盾,基层干部的形象极度恶化,甚至直到今日也没有彻底扭转。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种地的收益远远不如外出打工的收益,也为了缓解农民负担问题、防止矛盾激化,中央开始严厉禁止强制性征收农业税。
在新的政策背景下,过去已经习惯使用的一些强制性征收行为被严厉禁止,取而代之的征收精神是在小镇广大乡村干部中广为流传的那句顺口溜:“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有钱就收,无钱就走”。这种新的收税方式也叫讨饭战术。
这样一来,乡村两级就处于两难之中,把困难扔给了乡村,镇村两级从农民那里收不齐,就只有想尽各种办法,到处筹措化缘,将缺口补上,甚至自己垫。
老罗说:“税改之后,农民都弄懂了上面的政策精神,知道现在的政策环境很宽松,交不交税都不是很违法,这就使农民在认识上进入了一个误区。一方面他们从道理上都懂得种田纳粮的道理,另一方面,不交税不受惩罚,那就等于是教人不交,谁交谁吃亏,尤其是那句流传很广的话——那可是上了电视的,更是直接加大了今年征收的难度。”
到了 2005 年,全国开始逐步取消农业税。
# 周旋于商民之间
那么不收税,干部做什么?钱从哪来?就是招商引资,土地开发,政府开始扮演起土地商人。
但问题又来了,理论上,土地是属于农村集体所有的,是属于当地的农民的,乡镇要如何把这些土地给“卖”出去呢?如何让大多数的人同意?遇到坚决不同意的农民怎么办?更重要的是,卖地的收入又该如何分配呢?
首先,商人是肯定不会愿意去找农民谈生意的,也不愿意去找村组织,因为村组织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政府,所以只能是找乡镇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乡镇政府才是真正的主角,而真正拥有土地的农民无法参与到谈判、签订协议这些过程中来,甚至连知情权都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
但是这又是不得的,除了乡镇政府,没有其他任何组织能够做到统一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如果开发商找每一个农民去谈判,那么小镇永远都别想开发了。
有了乡镇政府这个中间商,卖地收入又该如何分配呢?中间商要不要吃差价呢?村组织要不要也分一点利益呢?
很多同学肯定认为开发商给的钱应该绝大多数给到农民手里,毕竟土地属于村庄和村民,而非政府。
但实际上是政府得大头,农民得中头,村里得小头。这初听起来让人有些费解,有的同学肯定会说政府太黑了!
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土地买卖完成后,政府必须缴纳各种税费,比如耕地占用费、复垦税等,这些都得从土地补偿款中扣除。此外,还得修路、架桥,实现“三通一平”(路通、电通、水通、地平),将开发区土地从原生态农业地貌,改变为可直接供开发商进场施工的建设用地,即“将生地变为熟地”。
# 干部生活
即使是在今天,社会上的舆论和新闻报道还是喜欢丑化基层干部,他们的形象仿佛总是肥头大耳,整天忙着吃吃喝喝。
但实际上,上面的领导来了,你不能不陪,区里各科局的领导来了,也不好不陪,遇有重要的客商就更是不能怠慢,这些人可都是小镇发展的希望,你能让他们空着肚子回去吗?吃饭能不喝酒吗?喝少了又担心对方认为不热情。
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导致的,而不是基层干部的选择。
这样,吃饭就不仅仅是招待客人,更重要的是在工作。喝酒就更是乡镇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因为必须要把客人陪好。你要做乡镇调研,就一定要从吃饭和喝酒开始。
这就是久经(酒精)考验,把肠胃交给党。
其次,基层干部的工作也不好干,林书记说到:“乡镇是最低一层,政府谁都可以检查你,你却不可以去检查人家,只有扛着。”
而且,村干部手里拿的其实并不是中国人所说的铁饭碗,收入其实很低,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地方,甚至连工资都无法保证。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还愿意当这个不算干部的干部呢?
一是在改革开放之前,这些村干部其实在村里是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的,这些人大都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如果现在辞职回去当个农民,过不了自己心里这一关
二是政府领导会与村干部建立私人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村干部力所能及的照顾。以下是部分原文:
“更直接的因素是现在的政府领导很会做村里的工作,他们不会用行政手段来压,而是以感情投资让你不好不跟他走。他平时对你好,关键时候你不配合就好像欠了人情,这就好比是为朋友两肋插刀,不能含糊。
例如,我今年 5 月被车撞了,政府的多数干部都来看我,还掏了腰包,我爱人生病,林书记也有所表示。再比如,上个月我的新餐馆开张,绝大多数干部也来祝贺。
别人把你当朋友,你能不回报?人在社会上,讲的就是一个关系,一个感情。当然,我也知道,如果没有工作关系,别人也不会这样,但如果我们拿了国家的工资,别人也同样不会做得这样到位,因为这就成了该你干的,不像现在,好像你是在帮镇里的忙,别人也很在乎你。
不仅对我是这样,他们对各个村的主要干部都很注意人情往来。在这种情况下,你就是明明知道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你支持工作,可一旦有了感情,公事好像就成了私事,不好推了。”
# 推荐理由
- 除了以上内容,还讲了开发纷争、农产品种植推广、征地“种房”、维权争利、上访等故事,从第三方的角度去分析各方的立场和看法,讲的非常详细,列出了很多数据和文件,有着深刻的剖析,深度阐释了 21 世纪初某乡镇 “乡域政治” 的运作逻辑。
- 出版后获得学术界内外的广泛好评,被权威专家和普通读者誉为数十年来少见的以 “抵近现场”、“深度描写” 的方式、以 “比小说还精彩” 的叙述来 “复杂化理解” 中国基层社会的作品。
- 虽然本书写的是世纪初的事情(07 年出版,18 年再版),但读完你会发现万变不离其宗,20 多年了,乡镇还是这样,很多逻辑没有变。
- 不少人称它为体制内必读的高分佳作。体制外的、考公党、学生也可以看看,了解基本的政治的运作逻辑,是认识真实中国的一本入门书。
注意,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比小说更好看,但它其实是学术著作,包含了一些学术用语,引用了不少资料,以及对部分名词做了解释。
我是在 Kindle 上读的这本书,个人还是推荐读纸质书,这样看引用的内容会方便一点。
# 扩展阅读
这本书是三联书店出版的一个系列,《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中的一本,目前一共出了 19 本,其他的书籍评分也很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放个豆瓣链接: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 (opens new wind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