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很棒,但可能不适合你
# 400.《贫穷的本质》很棒,但可能不适合你
看到不少博主都在推荐这本书,而且作者获得了 201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但这本书更像是学术著作,适合银行、经济学家(或学生)、制定扶贫政策的人看,而不适合个人。
# 前言
首先,本书还是挺多干货的,并不是什么成功学鸡汤,介绍几个特别之处:
- 两位作者是 201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知名经济学家
- 作者用了长达 20 年去研究贫穷,并亲自去了 18 个国家调研,有足够的实验和实证研究支持观点
- 作者真正地为穷人着想,和穷人坐在一起,听他们说话,观察他们的生活,不把穷人当成简单的统计数字,而是当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逻辑。
- 作者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NGO 援助等方面,剖析了贫穷的根源,给出一些具体可行的建议,对关于贫穷的一些流行观点进行了反思
- 在业内获得了很多赞誉,多位知名经济学家为其写序
- 书中很多研究成果都被世界银行、各国的扶贫政策所采用
但我其实并不推荐你去看这本书,理由如下:
- 书中探讨的不是个人的贫穷问题,而是社会的极度贫穷问题,主要是讲政府应该怎么制订扶贫政策的
- 书籍本身由很多篇论文汇成,可读性较差,得自己去抓重点,翻译也不太通顺
如果你是抱着脱贫致富的目的去看,可能会有点失望。
我会将本书的一些内容提炼出来,方便大家了解穷人在食物、健康、教育上是如何选择的,以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内容对我们还是有点帮助的,最后再做个小结。
# 关于食物
民以食为天,先来讲讲关于吃的问题。
# 穷人吃不饱饭?
很多人认为,在极端贫困地区的人是吃不饱饭的。
吃不饱就没力气工作,没力气工作就没法赚钱,形成恶性循环,也就是陷入了所谓的“贫穷陷阱”。
但其实不管多么贫困的地区,大家也能吃得饱,因为随着杂交水稻等科核心粮食供应链越来越完善,能提供热量的那些主食价格真的不高,大家都消费得起,饥荒几乎不存在了。
如果发生了天灾人祸,或许是会爆发饥荒 —— 但那不会是主旋律。
阿玛蒂亚·森(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曾指出,近期发生的一些饥荒并不是由粮食短缺造成的,而是制度出现了问题,导致现有食品分配的不合理,甚至在有些地区面临饥饿的情况下,政府仍然将可用粮食储存起来。
“贫穷陷阱”可能不存在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多数人都能吃饱饭。
# 吃得饱不如吃得好
是不是因为穷人每天的生活费都只能拿去买粮食,没钱存下来,所以没法完成资本积累,才会一直处于贫穷的状态呢?
经过研究,穷人们的生活费只有 3~5 成拿去买粮食了。当收入上涨,他们也不会去买更多的粮食囤积着——而是跑去买口味更好的食物。
国内有些地方为了扶贫,就对大米和面这些主食做了补贴。
我们通常认为,当某物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便会买得更多。
然而,情况恰恰相反。即使大米或小麦的价格便宜了,那些得到补贴的家庭购买的这两种粮食反而减少了,而虾和肉的消费却提升了。
也就是说,穷人选择食物时,主要考虑的并不是价格是否便宜,也不是有无营养价值,而是食品的口味怎么样。
整体的营养含量没有提高,甚至下降。
在印度,媒体的标准报道就是,随着城市中产阶级变得越来越富有,肥胖及糖尿病病例呈快速增长之势。
# 比食物更重要...
穷人饮食习惯的另一个解释是,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有比食物更重要的东西。
大量记录显示,发展中国家的穷人会花很多钱来置办婚礼、嫁妆、洗礼等,这很可能是怕丢面子的结果。
在一个非洲的偏远山村里,有很多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家庭,可很多人家里都有电视机,他们甚至会存一两年的钱跑去买电视。作者问为什么,一人笑着回答道:“哦,电视机比食物更重要!”
这也是有原因的:村子里的生活十分乏味,没有任何娱乐设施,这些人一年只干 70 天农活,他们有大量空余时间,所以宁愿辛苦攒钱也要买电视看。
还有节日、婚礼、葬礼,越是贫穷的国家,在这些日子上越是会铺张浪费:
- 印度婚礼的花费是众所周知的,印度母亲会提前 10 年或更长的时间,开始攒钱为自己 8 岁大的女儿准备婚礼
- 而葬礼花费也很高。根据传统,人们只需将死去的婴儿简单埋葬,但要为死去的老人举办隆重的葬礼,葬礼所需费用为死者一生的积蓄。由于艾滋病泛滥,很多年轻人还没来得及为自己积攒葬礼费用,便要撒手人寰了,而他们的家人迫于传统仍要大操大办。
由于这些节日的花费实在太多,一些国家甚至立法禁止铺张浪费。
为什么穷人不把钱攒下来,投入到真正能使他们过得更好的地方?因为他们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
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样一种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所以他们更关注当下,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愉快,在必要的场合参加庆祝活动。
# 关于健康
说完了吃,接下来说说穷人健康方面的问题。
遗憾的是,穷人常常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
# 蚊帐
在肯尼亚,一个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最多花费 14 美元,而效力却达 5 年之久。
保守估计,一个肯尼亚儿童从出生到 2 岁一直睡在这种蚊帐中,那么他较之其他儿童感染疟(nüè)疾的概率会减少 30%。(补充说明:疟疾常通过蚊子传播)
14 美元,其实价格不是非常高(肯尼亚成人年均收入为购 590 美元),如果努力下,几个月也能买一个,更何况有补贴。
但是,蚊帐的需求量却很低,除非价格极低或者免费发放,才会有人去拿。
# 自来水
在南亚以及非洲地区,每五个孩子就有一个死于痢(lì)疾,主要原因就是喝了不干净的水。
痢疾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通常用开水、糖和盐就能进行治疗。
一些慈善组织就努力把这些地方的消毒剂价格弄得非常便宜了,只需要 18 美分就能买到足够六口之家使用一个月的消毒剂了,可只有一成的家庭选择使用消毒剂,每年还有约 150 万儿童死于痢疾。
曾经有个患痢疾的小孩来看病,护士们能给孩子母亲的只有一盒口服补液。然而,大多数母亲都不相信口服补液可以治病,然后永远不会再来。
每年,护士们都会看到很多儿童死于痢疾,但她们觉得自己无能为力。
# 疫苗
很多穷人不会接种疫苗,每年估计有 200 万 ~300 万人死于疫苗可预防的疾病。
而这些疫苗价格低廉(对于村民来说是免费的),即使慈善组织亲自组建医疗团队并广泛宣传,仍有五分之四的儿童没有接受完整的接种。
# 关于教育
为什么穷人会不知道预防的重要性呢?是因为没有上学吗?
是不是因为穷人无法支付学费,从而只能教育水平低,只能找简单的工作,总是花更多的钱在没必要的事情上,从而陷入一种“教育陷阱”,无法翻身呢?
也不是,在大多数国家,上学是免费的(至少上小学是如此)。
然而,作者在全球所开展的各种调查显示,儿童辍学率在 14%~50%之间。辍学往往并不是由于家里出现了紧急情况,有时可能是健康原因所引起的,比如在肯尼亚,孩子们会因接受抗蛔虫治疗而耽误几天课。
尽管如此,辍学情况或许还能反映出,孩子们并不想上学(这可能很普遍,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想起自己小时候的这种状态),而且他们的父母似乎也无力或不愿让他们去上学。
作者就亲自去了一个家庭进行调查,他们有两个小一点儿的孩子辍学,因为他们自己不想去上学。村庄附近有好几所学校,但他们经常逃学,最终母亲放弃了让他们上学的打算。在采访期间,那个 10 岁男孩一直和他的母亲在一起,嘟囔着上学没意思。
对于十多岁的孩子来说,如果在学校学不到有用的东西就毫无用处,会去选择打工赚钱。
很多穷国的公立学校只保证完成基本的课程——而不是学到东西。而且学校的老师也不太负责,比如印度公立学校 50% 的教师都会在上课缺席。
此外,很多家长也不是不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但实在是没钱,只能让孩子早点去打工。有组织进行了一项计划,只要孩子上学就能得到钱,该行动极大地提升了升学率。
# 作者的看法
关于健康,穷人难道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在乎吗?当然不是,他们病了会花费大量的钱治疗,还会因为迷信去找一些巫师和民间疗法,毕竟谁不怕死呢?
关于教育,穷人难道就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吗?也不是,要不是实在没钱,很多家庭都会让孩子上学。
那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呢?作者经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了自己的看法:穷人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
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我们真正的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知道的。
我们一直在说知识改变命运,但对于达到贫困线(每天收入低于 99 美分)以下的穷人来说,常识决定命运。每天 99 美分的生活意味着,你接收信息的渠道也会受限——报纸、电视和书籍都要花钱来买。因此,你常常会对世界上其他人得到的特定信息一无所知。
对于几乎没什么信息来源的穷人来说,他们的选择该有多难呢?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选择,但如果大多数人连基本的高中生理知识都不具备,他们就没理由去相信医生的能力与专长,因而他们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无的放矢。
而对于那些生活在富裕国家的人来说,他们周围充满了无形的助推力。我们住在有自来水的房子里,不用想着每天早晨往水里加氯。我们大都相信医生会尽力为我们服务,公立医院会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让孩子接种疫苗(公立学校不接收未接种疫苗的孩子)。
前面说到一些穷人会因为迷信去找一些巫师和民间疗法—— 其实当遇到疑难杂症时,这种病急乱投医的做法不仅存在于贫穷国家,发达国家也有。
在美国,抑郁和背痛是人们缺乏理解、身心俱疲的两大症状。因此,美国人常常去看精神病医师、精神治疗者或瑜伽训练班及按摩师。
# 关于自控力
很多人都认为,穷不是问题,只要自控力足够,总能突破阶层。
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心理学家曾做过的实验:
- 实验人员找了两批节食者,让他们在计算机上面完成一些任务。
- 在第一批节食者中,实验人员放了薯片、彩虹糖、巧克力等等非常多的好吃的零食。
- 第二批节食者面前没有放零食。
- 计算机任务完成后,给他们的奖励是一大桶冰激凌。
- 第一批受试者之前一直在抵御零食的诱惑,结果冰淇淋一送来就绷不住了,他们吃的冰淇淋的量比第二批人要多上好几倍。
这个实验说明了一个道理:自控力其实是一种非常有限的资源。这也就是为什么节食减肥是百分之百失败的原因,因为节食者无时不刻都在运用自己的自控力去抵抗美食,他根本没法去心平气和的对待食物这个东西,最后还可能会发展成暴食。
极端贫困地区的人也是一样的,他们在艰难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运用自己的自控力,连每次喝水这种简单的事情都要购买消毒剂,添加消毒剂,这种流程对人的消耗太大了。
当长年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下,由压力产生的皮质醇会使人们做出更冲动的决定。
而我们,生活在基建完善的城市中,水龙头一打开,就有干净的自来水,政府也会告诉我们要去接种疫苗(不然不能上学)。
他们想把钱拿去吃好吃的,就跟我们想喝奶茶喝快乐水一样。他们攒钱买电视娱乐,就跟我们每天刷短视频玩游戏一样。既然我们的自控力都是有限的,就没有理由去指责他们。
穷人富人其实在行为模式上没有任何区别,我们与他们唯一的差距在于我们的生活更富足,社会更加便捷。而他们因为看不到希望,根本不相信生活会产生改变的可能性。他们觉得任何值得做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反而就会更加关注当下,尽可能让日子过得更愉快一点,也就比我们更缺乏存钱投资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
这就是绝对贫穷的人群所面对的困境。
有些行为在旁人看来不可思议,但在那个环境里却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 穷富翁大作战
这里还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
香港电台曾推出一部《穷富翁大作战》的节目,节目组会专门邀请富翁或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来体验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
其中在第二辑邀请的嘉宾是田北辰,出身于香港江南四大家族,其父是纺织业巨子 “一代裤王”。
他本人是个非常努力的富二代,并始终坚信:“斗志能够改变命运,如果你有斗志,弱者也可以变成强者。”
在节目组的安排下,他来到穷人区油麻地,住进仅 1.67 平米小屋,月租 1350 港元(约 1153 元 RMB),就像火车卧铺大小,卫生间公用,无比狭隘。
第二天,他出门前去上班,才得知坐地铁上班来不及,而通宵巴士需要 13 元,而他每天生活费只有 50。
他反问节目组:“我哪有这么多钱?”
早在 2004 年时,田北辰担任九广铁路公司主席,面对高票价的质疑,他冷漠地回应:“如果你觉得贵,可以有其他选择,我们的铁路公司不是社会福利机构!”
而此时,他不得不承认:交通费扼杀了穷人的生存空间。
开始当清洁工后,他从早晨 6 点 15 分就开始工作,一直要做到中午 11 点 45 分。原定 2 个小时清理 10 个垃圾桶的活儿,田北辰半个小时才清理了 2 个。
他说:“我现在就是凭着自己的斗志在撑着,我以为已经做了四个小时,但实际上时间仅仅过去了两个小时。”
在经历了住宿、交通、饮食,这三大项日常消费后,对比大半天辛苦的工作,田北辰得出亲身体会的结论:
这样的付出和回报是不对等的。
原本为期 7 天的体验,田北辰还没熬过 3 天,便表示 “已经体验足够”,宣告提前退出,成为第一位提前退出的嘉宾,再也说不出 “有斗志就能改变命运”。
类似的节目还有 BBC 纪录片《交换学校:阶级分化》中做了一个实验,两组分别就读于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的孩子,与对方进行为期一周的交换体验。
经过实验发现,父母的经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人生,越往上的阶级对孩子的人生影响越大,孩子就越成功。
这两个节目教给我一个道理:不能因为一个人身陷底层就轻而易举地以 “你不够努力” 就否定他,因为人生的艰辛不是那么容易就说得清楚的。
# 最后
除了以上内容,作者还探讨了生育,养老,青少年恋爱,保险,创业,小额借贷,政治经济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更多地是分析宏观现象,这里就不介绍了。
本书很多研究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
- 穷人缺乏营养,不是钱不够,而是缺乏营养知识
- 穷人看病需要花很多钱,不是钱不够,而是预防做的太少
- 穷人不注重教育,并不是因为没钱上学,而是因为觉得读书没有意义
更重要的是,穷人其实和我们区别不大——他们只是没钱而已,从而导致自控力不足,精力都花在琐事上,从而更难翻身。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很简单,避免这些坏习惯:
- 关注饮食,偶尔可以吃点好的,但重要的是营养
- 关注健康,定期运动,定期体检,买保险等
- 关注教育,这里不仅仅指学历,还包括平时要少刷短视频,多读书,多思考,不断获取有效信息,完善个人知识体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本书叫《富有的习惯》,分析了富豪们共有的习惯;那我们也可根据本书分析出一些〝贫穷的习惯〞,并避免它们。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讲了很多内容的,并且作者不轻信理论,做了很多实验,得到很多有趣的结果,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原版书籍。
# 相关阅读
穷过一次,你才读懂《贫穷的本质》 (opens new window)
在县城门诊,看见底层人群的医疗黑洞 (opens new window):李晓宇在结防科门诊工作的 13 年中,看到基层家庭伴随着疾病衍生的一系列问题:经济困境、生理卫生知识的缺失以及家庭关系的裂痕。
港富豪交换清洁工身份后:你过得穷成这样,并不是一句 “你不够努力” 所能说清的 - 知乎 (opens new window)